转变作风创新思路,推动山南非遗上新台阶

发布日期 2019-12-08 11:10:00 来源:山南市文化局(市文物局)

今年以来,山南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结合实际,扎实开展非遗保护各项工作,确保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加大演出频次,全面提升非遗文化产品供给力。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各地民俗节日、特色节庆活动,广泛动员组织33支民间业余藏戏队、12支卓舞队和果谐队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节目演出活动。乃东区多颇章卓舞亮相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受到现场观众重点关注。今年以来共演出56场,观众人数达35000余人次,涉及68个村(居)委会,其中有偿演出14场,带动群众增收8.601万元。

二、加大监管机制,激发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力。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山南市文化局关于开展2019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考核评估制度》及《考核计分办法》,要求从2019年开始,对102名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年度考核评估。明确每年的考核时间、考核内容、考核等次的确定等相关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兑现当年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的重要依据,以此激发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力,调动传承热情,逐步打破代表性传承人“终身制”,依法实现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

三、加大传承力度,培养培训应急特需人才。今年以来,我市将加大非遗传统人群应急人才培训培养工作作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振非遗保护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鼓励各类传统技艺项目传承人开展就地培训、鼓励各民间歌舞、藏戏传承人“走出去”异地受训。其中加查县嘎玛吉塘木碗制作技艺和贡嘎县杰德秀邦典编织技艺发挥项目优势,组织当地67名传承人群举办为期30天的木碗制作、邦典编织培训班。培训期间项目传承人负责培训所需原材料,学员伙食费1.8万元,兑现5名技师误工补贴1.98万元;组织4名唐卡绘画传承人群和4名雕塑制作人员先后参加自治区举办的传统工艺技能培训班;组织乃东区2名藏戏传承人群赴青海参加全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各级传承人群的内生动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

五、加大申报力度,非遗申报工作成绩显著。2019年10月我市又有30名传承人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传承人名单,位居全区第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申报工作扎实有效,共推荐错那县门巴族萨玛民歌等16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经济价值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自治区非遗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全区共推选30个优秀项目向国家文化部推荐,其中山南占5项;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和扎囊县扎塘镇羊嘠村藏式帽子次仁金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予“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标牌。

六、加大交流互鉴,全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山南成功举办。2019年6月8日,由自治区文化厅、山南市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山南文化局承办的2019年全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山南举办,我全市共举办宣传展示展活动16场,创新推出非遗新节目16个,全区19家优秀传统技艺类项目文创产品在山南展示3天,制作横幅26条,展板76块,发放宣传册8500余份,观众人数达17200人次。

七、加大传统工艺振兴,实施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将传统工艺振兴作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传统技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便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采取培训、研讨交流、创意设计、设立“非遗+扶贫”工坊等多种方式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30日止,我市各类传统技艺、民族手工业企业(合作社)286家参与其中,参与人数27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数557人,已脱贫人数605人;举办非遗传承人群培训147期,受训人数2454人,带动销售收约2798.55万元,人均年收入约5.6443万元,有效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