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文化+扶贫”模式走出脱贫攻坚新路子

发布日期 2020-05-15 10:10:00 来源:山南市文化局(市文物局)

为巩固提升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成果,充分调动群众脱贫攻坚主体作用积极性,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2020年来我市文化系统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力度,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内在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以文化育民为核心,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一是开展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市图书馆开展“阅读有益更防疫”为主题的线上阅读服务,推出“山南市图书馆”微信小程序功能,提供少儿、文学、艺术、哲学等23500余种电子图书资源,并在每月推出脱贫攻坚、道德模范人物等内容的主题书单,向广大市民提供优质便捷的阅读服务,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免费共享数字文化资源。二是开展“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组织市县(区)两级图书馆广泛开展“笑对生活、阅读延续”征集读后感、“春暖花开·阅读有你”线上打卡阅读、“你读书、我买单”、“图书进校园”图书捐赠、“你教我科技知识,我教你藏语”干群学习日活动等,组织动员学生、干部、僧尼等共计500余人参与活动,赠送图书5000余册、光盘500余张,发放了体育用品、笔记本、彩笔、优盘等纪念品,积极引导群众爱读书、读好书,培养健康的阅读习惯,加快建设书香山南。三是稳步推进公共文化领域复工复产。根据《关于做好公共文化设施有序开放的通知》(山文字〔2020〕7号),3月25日起,在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的基础上,全市各级公共文化馆站有序实现对外开放。目前,全市恢复开放市图书馆1家,县活动中心10家,乡镇文化站78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切实发挥作用。

二、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深入开展文艺下乡演出。将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作为文艺下乡、送戏下乡的重点内容,切实将脱贫攻坚领域的优惠政策、先进经验、工作成果送到基层农牧民群众中去。目前,全市各级文艺团体开展脱贫攻坚文艺下乡活动25场,参与群众11300人次。二是开展主题文艺作品创作。鼓励全市各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开展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创作,2020年新创《土豆老爷的脱贫之路》《边旦的幸福生活》等脱贫攻坚文艺作品11部。三是打造精品剧目。投入资金200万元打造大型室外剧《琼结·达娃卓玛》,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探索文化产业市场化道路,从而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让农牧民群众吃上“文化饭”。目前正在修改完善该剧剧本。四是壮大基层文艺队伍。着力推进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组建工作,全市已完成组建560支文艺演出队,队员9330人。目前,市艺术团和贡嘎县等5县(区)已完成行政村文艺演出队骨干培训工作,培训文艺骨干203人次。

五是优秀非遗节目走向更大舞台近年来,我市优秀非遗项目久河卓舞、羊卓姜谐、若浪霞波卓、巴朗卓巴谐玛、门巴阿吉拉姆、多颇章卓舞等多部优秀非遗节目多次参加各类民间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琼结县久河卓舞创作排练卓舞新节目《山南鼓舞》,赴广州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是我国民间文艺界最高奖项;门巴阿吉拉姆赴内蒙古参加“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遗展”活动;2019年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和琼结宾顿藏戏赴拉萨参加“藏戏十周年庆典”活动;杰德秀邦典编织技艺于2017年赴成都参加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成果展”,荣获“新生代传承之星”,2018年该项目被授予“巾帼脱贫攻坚女能手”;2018年卡达藏刀制作技艺赴山东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进一步彰显山南文化软实力;2019年初,我局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综合山南市各地服饰特特色,重点以泽帖尔面料编织技艺为主,精心设计监制推出“雅鲁藏布”现代藏装系列服饰70套284件,并于年10月亮相“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活动,吸引世人眼球。

三、以文化富民为目标,丰富群众增收渠道

一是非遗项目申报工作成绩喜人。截至目前,山南市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90项,传承人242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传承人16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传承人74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传承人15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8项,传承人137名,是全区各级非遗名录最多的地市之一。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基地8个;2017年有4名非遗传承人荣获第二批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85月,贡嘎县杰德秀邦典编织技艺、隆子县珞巴族服饰和措美县扎扎服饰等3个项目被文化和旅游部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9年6月,乃东区民族毛哗叽编织专业合作社和扎囊县羊嘎次仁金果帽合作社授予第一批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二是非遗保护工作深得民心。2015年以来,中央、自治区、市三级财政投入1968.31万元,对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等14个国家级、扎囊县扎其木雕等33个自治区级、桑日县贡德林岭卓等5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扶持。中央、自治区财政投入544.5万元对35支民间业余藏戏队进行保护。争取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1265万元,对29支民间业余藏戏队、9支卓舞队和5支民间歌舞项目实施传习所建设工程,目前建成投入的传习所有29座,为基层群众开展传习、演出活动提升重要平台。各县(区)也先后投入655.22万元实施传统技艺、民间歌舞保护扶持工作。2016年以来,我市兑现国家级传承人补助116.8万元,自治区级传承人补助192万元,市级传承人补助64.5万元,受益105人。2017年以来,我市95个传统工艺类项目实现创收6935万元,授徒传艺3873人,其中贫困户1551人。三是积极整理出版成果书籍。近年来,我市非遗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通过收集整理,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山南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和《藏源雅砻》(邮册),投入40万元,编辑出版《山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山南市古籍普查目录》共计3500本;投入60万元拍摄、录制出版《曲杰诺桑》《卓娃桑姆》《苏吉尼玛》《朗萨斐蚌》《白玛文巴》《智美更登》六部具有山南特色的《山南传统藏戏集锦》5000张;精心制作40项山南非遗宣传片,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在山南网等平台上播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