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洛扎县持续加力,深入发掘文化资源,扎实推进文化建设。
一、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洛扎因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而得名。吐蕃时期,洛扎为西藏约茹的千户之一;元朝时,洛扎属羊卓万户府管辖;帕竹地方政权时期,这里就出现了朵宗、生格宗和拉康3个宗,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均由洛喀基巧管辖。1960年4月三个宗合并成立洛扎县,隶属山南地区管辖至今,县政府驻地洛扎镇。在长久的演化中,形成了洛扎特有的文化。截至目前,全县现有文物保护单7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自治区级野外文物保护片区(点)42处,野外看管人员44人。馆藏建档文物达360余件。全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个,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9名,其中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3名。全县相继建成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新华书店1个,影剧院1个,民间艺术团排练场1个,民间艺术团演员34人,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1个,村级文化室26个,农家书屋26个,寺庙书屋20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26个,27支行政村文艺演出队,497名群众演员,1个具本地特色乐队(峡谷乐队),14人,1支文化志愿队伍(县、乡)798人。
二、活动开展情况
(一)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坚持“文化惠民”原则,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出的多元、多样、多变发展趋势,以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为重点,以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实现月月有活动,同时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开展流动图书、流动文艺辅导、流动电影、流动讲座、流动演出等活动,丰富流动文化服务类型和内容,平均每年开展文墨进警营,书香满边疆、藏戏人才培训、线上朗读等创新型文化服务活动,推出线上朗读、红色歌曲微视频等更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激活公共文化推动全县文化发展的新活力,平均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400余次。
(二)地方节庆形成品牌效应。2018年来政府投入380万元成功连续举办了第一届至五届库拉岗日文化旅游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已经成为洛扎县文化活动的主打品牌。同时带动乡镇文化活动形成“一乡一品”,各乡镇连续举办了4届扎日乡油菜花节、3届生格乡茶拉推岗文化节等。每年一届的库拉岗日文化旅游节、扎日乡油菜花节、生格乡茶拉推岗文化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已经成为了群众的文化盛宴;
(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我们坚持以尊重、包容、关爱之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在公共文化活动上,每年举办适合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的台球、书法、电影、文艺演出等各类活动。
(四)加强文化精品创作。近年来,积极推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团结欢悦》《40年的变化》《四讲四爱富脑袋》《巨变》《感恩》《浪费人生》《我们欢聚一堂》《喜迎55周年》《众志成城抗疫情》《疫情防控 加把油》《我们一起加油》《美丽的误会》《腾飞的洛扎》《雪山升起红太阳》《春的使者》《圣神国土》《新福家园》《神圣库拉岗日》等。
(五)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引导和社会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会、市场运作、多方投资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2018年以来动员洛扎籍在外大学生开展大学生专场文艺演出、生格乡旦达荞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专场文艺演出、寒假辅导班等活动10余次。2019年第四届库拉岗日文化旅游节收到洛扎县各工地、各合作社等各界人士的爱心捐款35.7万元,2018年-2020年洛扎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达691.7万元。
三、保护利用情况
(一)文物安全保护措施得力。一是实施文物修缮项目。从2015年,洛扎县共实施6个文物维修项目,工程总投资2864.6万元:分别是投资810万元的吉堆吐蕃古墓群保护修缮工程、投资192万的塞卡古托寺安防工程、投资360万元的门当得乌琼摩崖石刻保护维修工程、投资400万元的枯廷拉康寺庙维修工程、投资422.4万元拉隆寺的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投资680.2万元的拉隆寺消防工程。二是做好文物抢救挖掘保护工作。2016年,洛扎县境内成功发掘了2处古墓葬及2处铁矿冶炼作坊和制墨作坊遗址;2018年拉康亭村古墓葬及拉郊乡铁矿冶炼作坊和制墨作坊遗址列入洛扎县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洛扎县文物局积极协助自治区第一次石刻文物调查组全面开展了石刻文物调查工作。以新发现的石刻文物遗存及石刻文物就地保护工作为重点,以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作为着眼点,共对4个乡(镇)7个文物点的167件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各类石刻文物进行了测量、记录、传拓、影像收集等数据采集工作,并在已完成的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新发现4处石刻文物点和164件石刻文字及造像。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洛扎县杰顿珠宗遗址和曲西碉楼群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扎县野外文物资源丰富,通过与上级部门反复汇报,野外文物看护点从2013年12处调整增加到现在的42处,野外看护人员44人。在国道219线洛扎县境内第15、29标段公路施工沿线牵涉到的17个碉楼以及拉康亭村古墓葬、边巴美秀发现的古墓里面的陶瓷等文物通过与上级相关部门的反复沟通协调,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建设施工、发掘等过程中未发生过一件文物受损、破坏等现象,这项工作得到自治区文物局、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二)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明显。这几年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促进文旅融合,积极打造非遗等文化旅游产品。这几年先后向县人民政府争取到108万元,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色顶礼舞即若浪夏波卓》、《鲁古拉姆》等项目进行了升级打造,《色顶礼舞即若浪夏波卓》搬上了2015年自治区藏历新年晚会银幕,并成功进入了CCTV3央视精编版。2018年吉堆皮鼓制作技艺”等六项新的民间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了洛扎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2018年6月8日,根据《关于转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知〉的通知》(藏文厅发〔2018〕62号),洛扎县县级非遗项目普羌姆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9年10月28日,根据《关于转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命名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的批复〉的通知》(藏文厅发〔2019〕58号),洛扎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林羌姆传承人伍金才旺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卡久寺普羌姆传承人伍金旦增被命名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10月16日,根据《山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山政办发〔2020〕22号),洛扎县县级非遗项目门当央谐、吉堆鼓制作技艺、生格荞麦饮食烹调技艺等4个项目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2月11日公布卡久寺酥油花制作技艺、生格木雕制作技艺、洛扎服饰、卡久寺茅膏菜滋补丸制剂4个项目为洛扎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占堆、索朗、格桑次仁、次仁拉姆、拉巴曲宗等13名传承人为洛扎县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开始落实县级非遗补助资金,实现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传承人全覆盖。向上级文化部门积极争取到非遗扶持项目。从2015年至2021年洛扎县共争取到扶持资金205.5万元,用于色顶礼舞、鲁古拉姆、拉康俗人羌姆、白林羌姆及贡祖腰带编制技艺等项目的传习场所的建设和扩建、更新服装道具等方面。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本地农牧民群众定期不定期的在传习基地开展贡祖腰带编织技艺培训、吉堆鼓培训、荞麦烹饪技艺、门当卡垫编制技艺、木雕手工技艺等各类培训,每年契合雅砻物资交流会、库拉岗日文化旅游节和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参加重大节庆活动开展展示展销活动50余次,开展曲措鲁古拉姆藏戏、孜麦羌姆、曲西卓舞等传统舞蹈展演。同时加大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洛扎县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色乡若浪霞布卓成功申报为第三批自治区非遗项目传习基地,洛扎县洛扎镇嘎波居委会民族手工业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洛扎门日民族产品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列入为山南市第二批市级非遗工坊,西藏旦达荞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列入为洛扎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工坊。
积极创新宣传展示形式,扩大遗产日影响的覆盖面,让非遗有了更多流行色彩。通过举办第一届、第二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多彩非遗 美好生活为主题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及协助自治区文化厅拍摄《西藏民间舞蹈》、《藏源山南》、非遗进校园、巡回演出以及出版洛扎果偕、拍摄去洛扎专辑等活动,向广大世人展示洛扎县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生动实践,更邀请广大干部群众直接参与感受多彩非遗。
(供稿人:洛扎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